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关工作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05-26     阅读次数: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2014年5月26日
 
主任会议:
4月8日至9日,市人大农工委调研组,在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陪同下赴岳西县、太湖县调研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
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岳西县温泉镇龙井水库和太湖县花凉亭灌区,听取了两地政府的相关工作汇报,并召开相关部门、部分乡镇负责人和市、县人大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是灌区工程多兴建于上世纪后半叶。岳西县现有的66座小型灌溉水库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属于1万亩以下的小型灌区。水库蓄水后即进行渠道开挖等配套工程建设,共建设干、支渠251公里。花凉亭灌区工程1958年初建,1972年扩建,1982年开始支渠以下的续建配套,至1999年,渠系网络基本形成,同年被列为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经过努力,除部分管理设施外,相关工程项目均已完成。
二是近年来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岳西县从2010年开始,认真实施了第二批和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连续六年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新建加固拦河堰97座、修建灌溉渠道128条、加固山塘40口,新增灌溉面积8677亩,改善灌溉面积5.1万亩;县财政每年安排550万元资金用于面上农田水利建设。花凉亭灌区自1999年—2011年底已累计下达投资计划21406.9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3748万元,省配套1375万元,省以下地方配套6283.9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54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400万元,省配套1375万元,省以下配套685万元。
三是花凉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选工程基本建成。花凉亭灌区是国家大Ⅱ型灌区,自1999年至今实施了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先后共完成:(1)总干渠、干渠7座大型渡槽改建和除险加固,总长2408.5米;(2)渠首枢纽滚水坝、进水、防洪、冲砂、泄洪、龙潭湖泄洪闸加固、渠下涵等15座重要建筑物改建和加固;(3)总干渠、干渠渠道的除险加固48.85公里;(4)总干渠防汛道路36.7公里,干渠防汛公路13.7公里。累计完成工程量:土石方182.5万立方米;砌石13.08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87000立方米;(5)完成任务灌区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累计建成管理局信息中心及5个分中心,完成灌区总干渠及4条干渠进水闸13个站点的水位闸位检测。2005年在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期综合评估中评定为优秀等级,2007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灌区。
四是灌区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据统计,花凉亭灌区自1966年5月正式放水灌溉以来,已累计供水189.64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2481.67万亩,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棉花100多万担,创社会效益50多亿元。灌区的建设带动了灌区四县(太湖、望江、宿松、怀宁)农业的发展,在项目区增产、增收、节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是灌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岳西县实行政府主导、项目整合、多元投入的机制,近年来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面上农田水利建设,对民间资本投入水利、群众投工投劳办水利实行“以奖代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农田灌溉配水设施和农田耕种、灌溉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建“江淮杯”和全市农建“皖江杯”三等奖。
二、存在问题
1、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岳西县现有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国家投入资金少,多数为土法上马的边设计、边施工、边使用的“三边”工程。由于受当时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制约,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合理施工,工程质量差,输水渠道不完善,多数是土渠,有的甚至没有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半拉子”工程,建成之初就难以发挥效益。
2、投资单一,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但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完全到位。国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扶持力度大,但对小型灌区配套建设投入小。如去年省政府实施的“5588”小水库等“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省财政按有效灌溉面积即平均每亩给予100元补助,缺口很大。以东方红水库灌区为例,按灌溉面积1万亩计算,灌区改造仅能争取省财政资金100万元,但工程总投资达4263万元资金。另外,农业投入范围较窄,投入产出效益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水利投入回报期长,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灌溉渠道不配套,农业灌溉水费征收难,水利工程难以按成本核算进行管理。基于以上情况,比照发达地区的水利工程融资体制暂难实行。
3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责、权、利不明,建、管、用脱离的现象,农户与已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取消“两工”即积累工和义务工后,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严重缺位,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名义上为集体所有,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主体,与土地承包和村、组道路建设相比,农民没有更高的积极性,加之用水需求不大,没有管理经费,致使灌区配套设施管理不到位。 
4、花凉亭灌区虎形潭渡槽存有安全隐患。花凉亭灌区虎形潭渡槽是由分两期实施的二渡槽组成,左槽建于1962年,右槽建于1971年。左槽出口曾于2011年12月12日发生溃口险情,于2012年修复,2012年11月6日又发现有严重漏水,裂缝漏水长达10米,呈瀑布状,渡槽底部拱顶有两支矩型横梁端头混凝土大块脱落,2013年灌溉前对漏水裂缝进行了临时性处理,以勉强维持2013年灌溉通水。今年如险情继续发展,将对灌溉供水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5、花凉亭灌区管理单位经费紧张。花凉亭灌区由于受益四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或经济不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灌区管理单位供给实行的是低标准定补或补助,没有考虑国家政策变动因素,多年维持不变,现有在职职工128人,离退休人员57人,市财政从2002年起每年只定额补助159.34万元,造成管理单位职工工资、基本运行经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严重短缺,难以开展有效的管理,管理单位缺乏自我维持的能力。
三、建议
1加大对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投入力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小型水利工程是农业的毛细血管,建设好、维护好小型水利工程,事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各级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是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行政区5年规划与年度实施方案。二是整合相关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把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结合市场化方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促进其发挥长久效益。
2、尽快启动花凉亭灌区虎形潭渡槽拆建工程。花凉亭灌区是安庆市农业、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安庆农业水利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它。鉴于该灌区虎形潭渡槽存有安全隐患,建议市政府尽快与省水利厅衔接,尽可能快些启动该项目拆建工作,使花凉亭灌区充分发挥效益。
3、进一步推进农水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落实管护的主体和责任。通过明确资产产权和使用权归属,引入竞争机制,加大财政补贴撬动村集体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小农水工程建设和管护,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实体。同时,建议政府努力探索大型灌区水费征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花凉亭灌区管理局实行收支两条线,在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界定中足额落实灌区管理局人员经费和工程维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