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局长 沈波
(2013年7月31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和成效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721所,其中小学1447所,初中274所。小学在校生33.18万人,初中在校生20.25万人。小学教职工2.2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16万人;初中教职工1.6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全市“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目标基本实现。2012年9月,桐城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获国务院表彰。我市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成效:
(一)建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2002年和2009年,我市先后将人民路小学、高琦小学、墨子巷幼儿园和安庆十四中、十六中以及石化总厂移交的石化三所小学等市属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下划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此举不但理顺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而且有效地促进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带动了区一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活力,“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我市得以实现,县级政府真正行使了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统筹权、决策权和管理权。枞阳县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建设,成立了学区管理委员会。 2012年,省政府出台《安徽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开始试点,我市的岳西县、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等“三区一县”被确定为省第二批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试点县(区),目前我局已经完成了对“三区一县”的市级复评,已向省教育厅申请迎江区为“优质均衡发展县(区)”。“三区一县”之外的县(市、区)也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工作议程,明确了实现的时间点。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二)初步建立了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2012年我市义保经费共投入资金291,278.99万元。
单位:万元、人
年度
|
总投入资金
|
公用经费
资金
|
惠及学生数
|
免教科书
资金
|
惠及学生数
|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
惠及学生数
|
校舍维修
改造资金
|
总计
|
291,278.99
|
200,911.69
|
4401255
|
46,891.65
|
3538608
|
8,943.65
|
124363
|
34,532.00
|
2007年
|
30,842.10
|
21,483.31
|
828417
|
2,136.18
|
229415
|
496.61
|
22802
|
6,726.00
|
2008年
|
45,109.70
|
28,037.70
|
769887
|
9,523.70
|
711542
|
1,466.30
|
20934
|
6,082.00
|
2009年
|
46,640.19
|
30,620.37
|
774496
|
9,523.70
|
716570
|
1,363.12
|
21991
|
5,133.00
|
2010年
|
50,357.80
|
34,716.54
|
737844
|
8,939.60
|
690622
|
1,557.66
|
21172
|
5,144.00
|
2011年
|
61,169.55
|
44,929.67
|
678762
|
8,788.57
|
634215
|
1,824.31
|
18993
|
5,627.00
|
2012年
|
57,159.65
|
41,124.10
|
611849
|
7,979.90
|
556244
|
2,235.65
|
18471
|
5,820.00
|
说明:1、农村免费提供教科书2007年仅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2008年开始对所有农村学生免费提供;2、城市免费提供教科书仅对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
二是地方财政尽力保障。尽管我市大部分县(市、区)是吃饭财政,但都尽力保障义务教育,义保经费的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的基本标准为:小学525元/生·年、初中725元/生·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和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为:小学264元/生·年,初中375元/生·年。同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配齐《新华字典》。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扶助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011年,市政府将市级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900元/生·年提高到1200元/生·年,2012年,又提高到现行初中标准的5倍,达1875元/生·年。从2013年起,我市免除特教学校学生的生活费,所需资金84万元由市财政全额补贴。至此,我市特教学生学费、生活费全部由财政补贴,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了弱势群体。三是利用社会资金支持教育发展。近年来,我市加大社会资金筹措力度,吸引和支持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开展多种形式地捐资助学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我市义务教育发展。
(三)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安工程。2007—2008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89亿元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共新建校舍762栋、建筑面积52.89万平方米,消除43.44万平方米D级危房。2009—2012年校安工程共投入资金18.98亿元,完成建设项目3392个、面积305.9万平方米(其中加固项目1610个,面积157万平方米,重建项目1782个,面积148.9万平方米),全面完成既定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我市很多乡镇,校舍成了最安全的房子,学校成了最美的地方。二是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分年度稳步推进,到2015年,要完成1461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2012年底,全市共有63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完成了目标任务的近一半,到2015年全部完成目标任务没有问题。
各县(市、区)也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投入,如太湖县按照“抓投入、调布局、促发展”的总体思路,采取“撤、并、建、扩、迁”等方式,将学校建设与该县“十二五”规划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观区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800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扩建校舍、运动场地;迎江区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占地75亩的绿地实验学校、人民路小学碧桂园分校标准化学校两所。三是加强了教育技术装备,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前不久,我们制定了市直学校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三年实施方案,重点向有初中的学校倾斜,今年完成学校“急需急配”的建设任务,2014年重点完成云录播教室建设任务,2015年重点完成教师备课台式计算机的装备任务。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不断补充新教师。市区和各地近几年都采取招考方式,补充了新教师;同时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近三年共招录1225名特岗教师。今年我市招聘696名特岗教师,其中初中115名、小学581名,共有2188人符合报考条件, 6月30日顺利进行了笔试,并于7月23日完成了面试。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持续开展了“双进工程”、“三名工程”、师德建设年等活动。出台了《安庆市教师行为“八不准”》、《安庆市关于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尽心育人。特别是在前不久开始编印的《安庆教育信息》上专门开设“曝光台”,对有违师德,以及其他违反规范办学行为的现象,进行曝光。另外,对被查实从事有偿家教且性质恶劣的,定为年度考评不合格。三是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的探索。实施了“领雁工程”,选调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采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形式进行了城乡教师交流,将支教经历与职称评审挂钩。通过教师交流,从制度上弱化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全市于2005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农村学生开始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享受了免费政策。由政府主导,以进入公办学校为主,积极解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闭症儿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入学问题。3年来,我市共建设留守儿童之家537所,覆盖了全市各农村中小学校,我市3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生活有帮助,心理有疏导,留守儿童得到了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留守之花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阳光茁壮成长。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大力支持自闭症儿童培训学校建设发展,落实了培训学校的办学场地,全额拨付培训学校教学经费和孩子午餐费等。
(六)大力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改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常委会专门进行研究并明确了“不择校”的政策,市政府成立了义务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从今年起,安庆城区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停止招收择校生,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先5%的义务教育择校比例也予以取消,遵循“公办不择校”、“同城不借读”的原则,实行“阳光招生”,不接一张条子、不打一声招呼、不开一个口子。切实做到“六公开”,即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按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享受和城市学生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的“三个一样”政策。这项政策惠及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教育公平正义,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正面的宣传报道,省教育厅对我市的“零择校”新政也给与了高度评价。目前,全市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招生,并通过网络和校园张贴纸质两种方式对预录取的学生进行了公示。零择校政策不是孤立的、单个的政策,我们已经着手在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布局调整、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在高中阶段,扩大省示范高中招生比例,今年有55%的学生可以进入省示范高中就读。同时将省示范高中定向到各初中的招生指标提高到75%,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能进入到省示范高中就读,也意味着相对薄弱学校的好学生也能够进入好学校读书,这个比例还会逐步提高,两三年后将提高到100%,并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学生在一般的初中读书,但是因为有定向指标,只要考试成绩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同样有机会进入省示范高中。这样做其实也从另一方面支持了今年实行的零择校政策,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我们严格控制中考政策加分项目和加分人数,取消了航模比赛等加分项目。
(七)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随着安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中小学校的布点已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布局不合理、结构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2012年底开始,我市启动了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新一轮布点规划的修编工作,新一轮修编注重学校布点由老城区向外围延伸,教育资源向新城区拓展,通过“扩、迁、撤、并”等方式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使城区中小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科学合理规划全市中小学校。近期我市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重点主要在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北部新城将新建1所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整合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办成安庆一中龙山校区,占地300亩,在校生规模3000人。东部新城把碧桂园二期中学办成安庆二中碧桂园分校,以三中为主体整体迁入,同时保留安庆三中艺术高中牌子。将整合两校管理与教学资源,引进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安排优秀的管理队伍到该校管理,选派一流专业教师到该校任教,努力将该校打造成我市优秀的教育品牌。该校位于碧桂园二期小区,占地110亩,规模81个教学班,建设教学楼、实验楼、宿舍区、食堂、体育馆五区和标准化运动场。9月1日,安庆二中碧桂园分校将正式开学,新生在该校园上学。
二、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费政策未完全落实。一是一些地方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土地计提教育资金征用不到位,民生工程等一些该由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却由附加承担,实际上挤占了附加的用途。二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标准化建设、薄弱学习改造等地方配套资金得不到落实。三是虽然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但总体比例仍偏低,特别是与省内发达地市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四是城市义保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农村学校,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城市义务教育主要靠地方财力,这种城乡义保经费倒挂现象,影响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和办学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与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校舍、功能用房、仪器设备等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化要求。大部分学校各种功能室及设施配备不够齐全。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市本级教育附加主要用于校安工程等教育民生工程配套,但在仪器、设备、图书和内涵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少。
(三)师资队伍与客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教师数量分配不均。综合计算,考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山区等综合因素,我市城镇学校教师基本饱和,但边远地区教师缺乏。全市在校生在100人以下小学教学点还有307名,100人以下的小学有518个,规模小,教师少。二是教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年龄上看,越到基层,教师的年龄越大;从学历上看,全市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24.97%,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还有0.2%。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阶段学历的占0.9%。另外,由于近年来,各县采取招考方式让农村教师进城,虽然促进了教师流动,但也使得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三是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缺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一些农村小学还靠放课程光盘来进行英语教学,而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开设。
(四)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村学校占93.05%,农村学生占86.75%,义务教育绝大部分在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农村中小学面广点多,大部分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强、条件较差。由于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城镇,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少数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使用情况不理想。
(五)学校撤并带来上学不方便。由于学生生源的减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再加上各地学校的撤并整合,布局调整让教育资源重新优化整合,这是趋势。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即使有车接送,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和安全问题凸显,农村个别地方正在陷入“城挤、乡弱、村空”境地。
(六)城区学校受土地、规划以及现有城市空间的制约,部分小学硬件不硬,校园面积和学生活动场地达不到国家标准,小学有“大班额”现象。客观的讲,近些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但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仍客观存在。随着城区布局调整序幕的“徐徐拉开”,以及“零择校”政策的实行,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改善。
造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是历史欠账过多,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我市各县(市、区)大都是“吃饭财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观上是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完全体现在对教育的具体支持上。另外,尽管我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区域差距仍然存在,导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较大,造成了区域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区域差距,促使校长、教师和学生在较大范围内流向了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
三、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全市层面的统筹协调,切实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市义务教育的总体规模较大,地区差异较明显,教育水准落差较大。而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长期不懈努力。我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80%的县(市、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对于我市来讲,任务比较艰巨。面对这些综合因素,简单的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建议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建立财政、人社、发改、编办、住建、规划、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题,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投入,消除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政府要把增加经费投入作为履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职责的硬任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撑。一是继续加大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来源。二是保障法定教育投入,不折不扣执行现有教育投入政策。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明显提高;要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基础教育,并全额列入教育部门预算管理。三要落实国家关于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按10%的比例提取教育资金的规定。四是提高城市义保经费标准,做到城乡一致。特别是今年实行零择校后,一些薄弱学校的学生大幅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总量增加,利于学校发展;但以往择校生较多的一些所谓名校,生源减少,生均公用经费总量减少,学校发展经费显得不足。
(三)改善硬件条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一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抓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条件的改善。既要应急扩大城镇现有学校规模,尽量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之需,也要立足长远,把城镇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预留满足需要的教育用地。尤其是在政府规划建设的新城区中,学校要同步规划建设,确保城区学校布局合理,同时要尽快的启动特教学校的迁址重建工作。二要做强农村义务教育。新增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要将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难题,另一方面以此促进学校布局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在学校撤并方面,要坚决执行2013年1月8日省政府公布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学校撤并要有家长、学校师生等代表参与的听证会来决断,以公开票决的方式形成意见。要抓住我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切实落实地方的配套资金,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备均衡是关键。一是要着力解决小学教师补充问题。二是坚持教育、引导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现有教师队伍积极性。既要重视教师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让他们工作更加安心,也要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工作更舒心。三是狠抓教师培训。既要倡导教师同行互助,自主学习提高;更要努力为教师培训提高创造条件,尤其经费上要有保证。四是大力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扩大交流面,建立优秀教师在农村成长,优秀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机制,把教师的农村从教经历作为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刚性条件,在绩效工
资、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学校教师增加津补贴。
(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动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均衡是核心。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为素质教育推进营造良好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继续提高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比例,严格执行“零择校”,引导学生就近入学,进一步弱化初中校与校之间的应试较量,使学校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尽快落实基础教育三项改革。三项改革方案指的是《安徽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安徽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实施方案》。2012年12月25日,省厅又下发《关于落实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皖教改〔2012〕2号),我市被列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类试点市。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市、区义务教育管理职责,实行市级统筹、区级管理,避免多头、交叉管理,促进同一城区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这三项改革也涉及到财政、人事等部门,非教育部门能独立完成,因此我市也应进一步统筹各部门职能,及早谋划,统筹考虑,借改革良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教育政策,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学校之间特色错位”的基本原则,继续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坚信,在各位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呈现出更为崭新的局面,必将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我市也一定能够成为教育的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