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关工作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推进民族村经济发展的“人大实践”

发布时间:2022-09-01     阅读次数:

  望江县漳湖回民村是全国首批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等金子招牌。这里滨江临湖、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有着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2018年以来,该村充分发挥“红色回民村、绿色长江岸、金色油菜花”资源优势,推动“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民族特色餐饮”深度融合,农业观光农场年营业收入1500余万元。

  漳湖村的“崛起”仅仅是安庆市少数民族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的一个缩影。安庆市现有回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等44个少数民族,5个少数民族村(场),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多年来,我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就民族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先后3次开展专题调研,紧紧抓住制约民族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跟踪监督,为推进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2018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及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专题调研。针对民族村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特色产业尚未形成、村民增收渠道仍较狭窄等突出问题,主任会议进行认真审议,形成“主任会议议事意见通知书”,要求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大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市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同时增设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食品、牛羊养殖、果蔬种植、灵芝种植、绿色建材、文化创意及乡村旅游等“6+1”特色产业,细化发展措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21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民族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第2次专题调研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2018年“主任会议议事意见通知书”要求办理事项进行跟踪督查。

  今年,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组成后,将落实中央及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族村乡村振兴作为主任会议审议议题。4月20日至2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菊云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察看、走访农户等方式,就民族村经济发展情况再次进行了跟踪调研。

 

  “全市5个民族村所处地域不同,发展情况各异,要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村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村情和特点,统筹谋划村庄产业发展……”,在随后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时,常委会负责人如是表示。主任会议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部分民族村管理体制不顺、发展空间受限、集体收入偏低等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并再次向市政府发送“议事意见通知书”,提出:加强沟通协调,理顺省直部门与大观区对皖河农场的管理体制,推进乡村振兴政策在民族村的有效落实;细化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振兴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垦文化、乡村田园文化等特色资源,擦亮“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面点师之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金子招牌,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真正让少数民族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高度重视、市人大跟踪监督和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努力下,民族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2021年,全市少数民族村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585元,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高3654元和4217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3065元,年均增长15.5%,高于全市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个百分点。民族村场全部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公路总里程累计达到50公里,公路密度超过周边乡村;实施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工程,建起4座提水排涝站,修通抗旱排涝渠12000余米,干渠基本实现硬化,整修塘坝、清疏灌渠20处,农田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群众安全饮水得到保证。具有民俗特色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供稿:陈丙胜  金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