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贯彻执行“一法一例”总体情况
(一) 注重学习,深入宣传。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一法一
例”。近两年来,围绕实施创新拉动战略,我市认真开展了科技法律法规学习活动。每年初,我市各级科技部门都把学习“一法一条例”纳入全年学习、培训计划,并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组织参加知识竞赛、撰写科技理论文章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技法律法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我市依法推动科技进步的意识,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得到贯彻落实。二是精心组织宣传“一法一条例”。两年来,我市先后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努力让全市上下了解科技法律法规、熟悉科技法律法规、掌握科技法律法规。通过组织宣传,全市上下科技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依法推动科技进步的局面在我市逐步形成。
(二) 依法履行职责,着力建设创新型安庆。近年来,我
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拨亮闪光点、瞄准攻关点、发展增长点、立足基本点”的工作思路,着力从“整合科技计划、支撑经济发展;整合特色技术,做强特色产业;整合共性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整合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入手,紧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优化科技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拨亮闪光点。民营科技工作是我市科技工作的一个亮点。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安庆市科技局把发展、壮大优势民营科技企业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闪光点,认真组织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程:①在民营企业中培育科技企业;②从民营科技企业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③引导骨干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瞄准攻关点。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试验示范作为科技工作的攻关点,全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精心建设“三个孵化平台”:①建设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着力孵化高新技术;②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着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③建设共性技术示范企业,着力引导企业优化技术结构。
——发展增长点。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大力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立足基本点。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落实科技政策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点,强化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规范服务行为,深化服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1、高新技术企业较快发展。重点围绕打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和装备制造三个千亿产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来,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家,总数达到54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85项。
2、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筹建了2家省级试验室,组建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认定省创新型企业5家,确认省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认定市创新型企业25家。
3、专利工作进一步加强。启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成为专利申请的主体,在提高专利申请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专利申请授权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安庆市专利申请量1680件,同比增长83.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5件,同比增长46.8%。专利授权量934件,同比增长59.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9件,同比增长31.1%。
4、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健康发展。 经科技部审核批准,2012年度安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正式进入国家级行列,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安庆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已拥有孵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目前在孵企业63家,累计入驻企业134家,引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11家,开发专利技术155项,已有32家企业毕业。2011年7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临创业中心实地考察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融资等方面服务情况。
5、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2009年,安庆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安庆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获省级认定,2012年,桐城输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获省级认定。
6、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建立。不断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设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建成了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家、专利代理事务所1家,建立了3家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站。
(四)实施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庆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积极促进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04项,获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14118万元。实现产值51.71亿元,其中,项目新增产值31.11亿元;实现利税9.71亿元,其中,项目新增利税6.64亿元;拉动产业投资23.36亿元。如:安庆市和兴化工有限公司牵头、与清华大学等联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项目,获得科技部经费2245万元,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安庆环新集团实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等离子氮化活塞环”项目,已授权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新增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3000万元。安徽华茂集团实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新型精品纱线产业化”项目,已授权专利4项,新增销售收入7.69亿元,利税1.02亿元。安庆飞凯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实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紫外固化光纤涂覆高性能材料”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项目新产品产值1.67亿元,销售收入1.43亿元,利税3225万元。安庆恒昌机械公司实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纸尿裤系列成型加工包装生产设备的研制”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2项,新增销售收入4770万元,利税1510万元。
2012年安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5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9%;实现增加值9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7%。
(五)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推广
通过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示范等科技示范工程,农业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畜牧、渔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高,全市粮、油优质品种率达到82%和91%。近五年来,通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全市共推广60多项农业新技术。在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开展超级杂交水稻的试验示范,并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为“三期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2012年 “Y两优2号” 桐城市试验示范片270亩,平均亩产达817.2公斤, 其中17亩高产田块亩产达932.3公斤,为全市中稻生产树立了高产典型。三期超级杂交水稻栽培技术、高山蔬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湖泊生物资源修复与渔业增效技术等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有8个县(市)区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科技进步考核,桐城市、怀宁县、潜山县和岳西县先后被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以实施科技项目为主抓手,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引领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攻关和实施科技项目。据初步统计,五年来,市科技局先后申报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04项,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科技人员达50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55人;引进创新团队33个,引进创新人才201人。
2、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7个,54项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全市共有220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吸引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员,培育和集聚了一批优质科技资源,加强了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重点是加快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培育力度,提升各类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级各类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创业平台,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
4、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重新修订了《安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按新办法开展了科技奖评审工作,近三年来先后有87项科技成果、500多名科技人员受到市政府表彰奖励;三年来先后有43件发明专利受到市财政专利资助经费。市政府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庆市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支持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和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及举措。
(七)促进科技进步的相关保障措施落实
1、优化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各项政策措施,2008年出台了《安庆市专利资助办法》,修订了《安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10年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庆市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支持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
2、抓好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共同抓好政策的落实。一是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2008-2011年减免企业所得税额1.43亿元。二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8-2011年减免企业所得税额1.19亿元。三是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庆市试点工作方案》激励政策,2010年兑现19个项目197.4万元,2011年兑现24个项目539.7万元。四是落实《关于支持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激励政策。2011年设立首批安庆市产业创新团队24个,奖励72万元;2012年设立产业创新团队25个,奖励147万元。
二、科技进步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贯彻执行科技“一法一例”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主要问题有:
(一)科技投入明显不足。①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201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4.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41%,居全省第13位。②财政科技投入。2012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为2.91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71%。③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自2009年起,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一直没有增加,连续四年零增长。
(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高企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激励政策在市直企业落实较好,而部分县区落实不到位,如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共兑现税收优惠4632万元。其中,市直企业兑现达到80%,而县区仅兑现30%。
(三)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协调机制和良性循环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薄弱,科技创新载体、科技中介机构种类和数量较少,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
(五)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人才不到全市人才的1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6%,且真正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在企业的人才更少,致使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科技“一法一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二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保险机制,促进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三是建立创新投资体系。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在安庆开展创投业务。
2、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人才。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储备。二是引进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类开发园区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发展平台;开辟人才引进渠道。制定和调整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通过项目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
3、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是提高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一方面建好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有条件的县区要逐步建设科技孵化器,各高校建立科技创业园区,扎实推进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建设一批中介服务机构。
4、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切实落实国家、省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引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研发机构等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培训、评估和督查力度,把已有政策用好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