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关工作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聚焦“两强一增”行动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布时间:2023-05-06     阅读次数: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深入了解安庆市“两强一增”行动工作现状与短板,助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近期,安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岳西县、宿松县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进展情况及成效

  自“两强一增”行动开展以来,安庆市紧盯目标任务,聚焦重点关键,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开局良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行动”工作机制。各地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建立落实党委定期研究调度“两强一增”工作制度。如宿松县成立县委工作专班,设立“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促进农民增收”3个工作小组,制定印发了《“两强一增”行动方案》。同时,将“两强一增”行动推进情况纳入县政府目标绩效考核。

  (二)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行动”落地见效。各地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制度,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体系。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2022年,岳西县统筹安排“两强一增”财政专项资金597万元,拨付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250万元,足额发放农机、种粮等惠农补贴23116.34万元。借助建设银行“裕农通”综合服务平台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授信贷款3875.1万元。

  (三)聚力双招双引,增强“行动”发展动能。各地坚持把农业“双招双引”作为推动“两强一增”行动有效抓手,建立健全了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等工作机制,推动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开工、投产、达产。2022年,宿松县新增农业招商项目33个,总投资44.42亿元。

  (四)聚焦重点关键,狠抓“行动”任务落实。一是科技强农方面。各地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科技服务机制。各地都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技推广技术指导员制度,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全覆盖。同时,加强同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协作,切实畅通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转化的渠道。推进现代种业振兴。岳西县组织开展安徽省地方猪良种联合攻关,支持徽岳记公司获得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完成水稻、蔬菜等新品种展示示范、农作物老品种繁育利用59个,建成2家华中中蜂养殖示范场等等。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宿松县聚焦稻虾、油茶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九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二是机械强农方面。各地切实推进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现代化发展。支持农机企业做大做强。岳西县制定出台创新研发农机新产品奖励政策,加大对永发机械有限公司、茭白秸秆收割打捆机支持应用力度,切实推进“同发”等农机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实施全程机械化应用。各地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提升粮食、茶叶、中药材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规模养殖场农机装备机械化使用能力。宿松县深入推进实施全程机械化,实现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85%。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同时,加快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切实补齐农产品销售“最初一公里”短板。三是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各地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宿松县采取了巩固深化农村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力度,加大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常态化开展就业培训推荐,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健全完善“8+1”综合救助措施,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等措施,2022年上半年,实现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7元,同比增长6.5%。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从调研看,由于部分地区对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少数干部群众对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开拓性、主动性不强。如基层涉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在科技投入、引入先进品种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不足。

  (二)年度目标推进差距较大。从调研看,由于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大中型农业企业总体保有量偏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更少,导致少数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值增长动力不足。

  (三)适应特色产业机具不足。从调研看,由于受特色产业品种多样化、农艺差异化的影响和市场需求小、智能化要求高等因素的制约,加之企业投资主体资金不足、农机政策补贴扶持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的现象,特色农机机具远不能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程机械化需求。

  (四)农田基础设施有待提升。由于地处长江丘陵地带,平均地块面积小,耕地细碎是普遍问题。虽然,各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有效破解了农户承包耕地“碎片化”的难题,有效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效率。但是山区县“小田并大田”投入成本高,超出了基层可承受能力。另外,乡镇机耕道路建设投入相对不足,道路建设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够。

  (五)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从调研看,近年来受疫情和罕见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营性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受到冲击较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一)盘活科技人才资源,激活农村发展潜力。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和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切实将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成为“三农”政策宣传队、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领头羊。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搭建专家工作站、技术攻关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等平台,切实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直接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组织选派到村的科技特派员,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纵向有室(站)、横向有员、纵横交织、不留空白”的全覆盖格局。

  (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机应用水平。聚焦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和生产制造,紧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机装备保障,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步伐,注重发展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色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加速推进农机与农艺的相融合相适应,切实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大对丘陵山区和特色产业适用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应用水平。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机作业短板。坚持把适宜机械化作业作为推进农田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山区和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不断推进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加快制定完善果园、菜园、茶园和设施种养基地建设及改造的“宜机化”标准,提高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切实提升全产业全地区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新型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以及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农机装备“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等模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服务。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托管、农资统购、农机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切实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常态化开展稳就业行动,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增加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全程土地托管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一批“小、精、特”乡村特色产业壮大,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