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太湖县江塘村境内的东五公路焕然一新。6米宽的沥青路面取代了昔日狭窄破损的水泥路,蜿蜒穿过村庄,连接起6个行政村近万居民的出行与生计。村民朋结根摸着崭新的护栏感叹:“这条路,是咱们自己‘商量’出来的!”
破旧路,听民声:人大代表的脚步丈量民情
东五公路是连接太湖县江塘乡东升、大塘、江塘等6个行政村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全长13.212千米,其中江塘村范围内2.569千米,涉及江塘村9个村民组965位群众出行。曾经的东五公路,路窄弯多、破损严重,成了沿线村民心头的“堵点”。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改造呼声,江塘村两委没有坐等。村干们频繁走村入户,同时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组织驻点人大代表深入实地勘察、逐户走访,将群众“破旧路、拓新途”的期盼,转化为一份份沉甸甸的民情建议,持续向上级部门传递。
解难题,聚民智:协商中找到“最优解”
项目落地,难题接踵而至。资金短缺,征地补偿如何解决?无征地补偿预算,村集体经济薄弱,面对现实困境,村委会召集村民组长、选民代表反复磋商。最终,东五公路东段创造性采取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资金代替现金补偿,以征地补偿同等项目资金给到组集体,由组级理事会自主用于淤积水塘治理、修缮放水涵等组内急迫的“小微”公益事业。既化解了补偿难题,又解决了村民身边事,赢得一片叫好。东五公路西段涉及农户自有土地的补偿标准,同样经过充分会商。水田、旱地、围坝按不同单价补偿;集体山场、水面则明确不予补偿。清晰的标准源于公开的讨论,减少了后续摩擦。
道路拓宽需拆除一户长年在外务工村民的院墙。沟通不便怎么办?村民组长成了关键纽带。村负责人电话沟通释疑,组长则时刻留意其返乡动向。2023年春节,利用其回乡探亲契机,村组干部齐上阵,耐心沟通,最终户主主动配合,不仅拆除了围墙,还自觉退让一米空间。
建好路,齐参与:全过程贯穿民主监督
从蓝图到现实,村民的参与无处不在。在设计阶段共同谋划,村组干部、代表直接参与设计讨论,依据实地情况提议增设挡土墙、排水沟、涵管、护栏等。每一处设计变更,都提前告知相关农户并征得同意,将准备工作做在前头。在施工过程加强协同,建立施工信息群,每日通报进度,村委会专人对接。需封闭道路时,提前2天由村委会通知村民并公布绕行方案,施工单位配合做好警示疏导。为做好质量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沿线选民代表、人大代表组成流动监督哨,不定期巡查施工现场,紧盯材料质量、工艺标准和施工安全,累计提出监督建议十余条,并紧盯整改到位。
谋长远,汇众智:三级联动共绘发展蓝图
2025年2月22日,江塘代表联络站打破地域界限,联合龙山代表联络站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对建设后的东五公路西段亮化、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专题调研。这场“头脑风暴”标志着东五公路建设从基础改造迈向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代表们徒步丈量全线,以专业视角精准把脉。“夜间照明盲区达1.3公里”“沿线无分类垃圾箱”“部分绿化带黄土裸露”……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人大代表们从各自职能角度出发,就如何协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建言献策。有的提出了增加路灯数量、优化照明布局的具体方案;有的则关注于环保设施的建设,建议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站、加强沿线绿化带养护等;还有的代表则从资金筹措、政策支持等角度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出谋划策。“亮化工程不是装几盏灯,环保设施也不只是放几个垃圾桶,我们要用系统思维打造一条有温度、可持续的民生路。”市人大代表、江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智慧说道。
从倾听民声到达成共识,从化解矛盾到协力共建,再到严格把关,东五公路的民主实践完成了从“听民声”到“聚民智”,从“解难题”到“谋长远”的全周期闭环,江塘村的探索有力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扎根于田间地头,蕴藏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每一次智慧的碰撞、每一次共同的行动之中,是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澎湃的内生动力。(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