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关工作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06-25     阅读次数: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2014年6月24日
主任会议:
6月4日至5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萍带领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在市农委负责同志陪同下,赴望江县、桐城市调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转型升级情况。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桐城市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和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两地召开了有关方面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日益增强。望江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0家、市级57家。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产值达74亿元,同比增长37.8%;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税收占50%。桐城市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308家,各级各类龙头企业17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安庆市级龙头企业76家。桐城市去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产值累计完成131.6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9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51.48亿,带动农户15.6万户,农民人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500元。
2、基地建设加快,产业聚集日趋凸显。近年来,桐城市在已建成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桐城市羽绒产业园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园区水平,加强企业配套协作,壮大园区经济总量,延伸园区内产业链条,园区企业年系列产值在市域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联动建设桐城市绿色食品工业园,该园区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为基础,以乐健、友源、青草香米业、绿福米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发展食品加工、销售、储藏、保鲜为重点,以市区边缘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为补充,现初步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产品系列丰富,辐射影响面广的产业发展格局。望江县共建立各类基地203.2万亩,其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产品生产基地43万亩,同比增长13.9%。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2.5万亩,同比增长14.6%。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已获农业部批准创建。
3、品牌培育显著提升,外向市场不断拓展。桐城市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品牌的建设、整合和保护工作,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00多件,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已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有机食品基地7个,有机食品29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44个、安徽名牌农产品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1个。获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数20个,获得“三品”认证的龙头企业数量12个,产品数量102个。“桐城大米”、“桐城水芹”入选全国优质农产品目录。在加强品牌培育的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宣传推介桐城特产,引导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召开农超对接会,创新营销方式,开发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有效促进该市农产品的市场开拓。望江县农产品注册商标276件,其中省级著名商标8件;市级知名商标20件。安徽名牌农产品5个,三品认证企业15家,无公害农产品46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2个。
4、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桐城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组建研发中心,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产品更新换代,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友源、乐健等企业开发研制功能食品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乐健食品的学生营养餐、降糖和低糖食品已进入多省市场。振兴棉业的米糠油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顺兴米业的米蛋白奶研制成功。同时,各企业积极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企业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龙头企业敏锐捕捉市场变化,注重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将农产品销售精准定位。鸿润集团网络销售额2013年达到2075万元;蜂献蜂业在天猫的排名已达到保健品类目第三名,农脉农业开拓微营销和耕地宝模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望江县与安徽大学加强合作,对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法人代表、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及种养大户进行为期两年半的成人教育,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联河米业总投资1.2亿元、采用中科大专利技术进行碎米精深加工项目,填补了国内从大米中提取蛋白质的空白;美亚针织产品研发中心正在迁往望江,“网箱养鳝”人工育苗已获初步成功。
5、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桐城市粮油加工业各类企业近两年新上烘干设备达50多万吨,设备的升级,使粮食生产的损失率下降至5%,粮食商品率达到50%以上。吸引周边县市种粮大户将粮食运到桐城进行烘干、加工,现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粮食集散地。同时,龙头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申德生鲜已成功在安徽版挂牌,意茜瑞制衣、绿福米业也进入中小板、新三板上市的辅导期,对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快速推动的作用。望江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整体水平的实施意见》,制定《望江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办法》和《金融机        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着力强化项目支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联河米业、现代养殖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获省市专项资金扶持。
二、存在问题
1、规划引导不够。多数农业产业化行业的发展存在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前瞻性,中长期发展空间不足。
2、企业融资难。农业企业大部分缺少抵押物,往往有好的发展项目或好的发展机遇,因苦于融资难、融资贵,项目搁浅,错失发展良机;大宗农作物收购受资金规模或因放贷不及时,错过黄金期;虽然金融部门近年来新开发一些新型金融产品,但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往往难以落实。资本市场对新兴行业追捧热情高,农业企业对外的吸引力不大,农业企业发展受资金制约日益明显。
3、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效益不高。目前农产品加工业还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以桐城市为例,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能维持在4.5%的水平,粮食加工业更是只有1%的水平,单纯的初级产品加工形成的附加值少,企业利润水平低。
4、政策、技术等配套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尽管国家和省、市政府已颁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各级各部门配套落实难,往往一些好的政策举措在落实中落空。再加上龙头企业队伍在不断扩大,各级补助、奖励资金总规模没有增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一些企业误认为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减弱。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等服务组织。
5、农业企业入园难。农业企业因为税收少或者没有税收,进入市、县开发园区不受欢迎,出现入园难的窘状。
三、建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涉千家万户,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抓手,市人大主任会议专题听取相关报告,都凸显了它的重要意义。农民是做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政府是做好农业产业化的靠山。政策引导,社会联动,农业企业依据市场规律充分发挥积极性,就一定能使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培育、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1、规划培育,做大做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上,要按照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5211"工程,精神要求,集中资源抓好百万亩优质粮油基地、百万亩高效园艺基地、百万亩特色水产基地、百万头有机畜禽基地、百万亩生态林地"五个百万"基地建设;扶持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大名牌农产品;规划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要结合各地农业的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打造细分环节中的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努力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吸引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努力形成大而强的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专而精的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性发展局面。
2、融资担保,政府有责。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探索研究,加快构建完备的信用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健全的担保体系,要像支持工业企业一样,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助保金”政策。强化产业部门、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通力合作,要创新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的导向和撬动作用,实现财政资金和金融支农的两轮驱动,真正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打造品牌,创新科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因素,就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优质品牌,品牌就是效益,就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企业也不例外。政府要支持、扶持农业企业研究新科学,引进新技术。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借用外脑,借梯登高。要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使企业有意愿创新。
4、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按照"项目化推进、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理念,以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建议对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认真筛查和分析评估,着力对以强农富民为核心,以多样化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完善法人结构,建立自主创新机制,规范财务制度,推进品牌化建设,促进企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各级政府要努力为企业搭建营销平台,下大力气在周边省会等一二线城市建立“安庆农产品之窗”,不断宣传推介安庆的农产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等服务。各级开发区要在农业企业入园问题上开方便之门,给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空间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