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关工作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11-13     阅读次数: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审议工作,6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南亭带领市人大调研组,对近年来市政府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以及迎江区、大观区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组织召开座谈会,座谈讨论如何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地查看了市第十四中学、市高琦小学2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情况。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市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了强化政府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诸多措施。如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到2015年完成1461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学生免费就学目标基本实现;共建设留守儿童之家537所,较好地解决了近3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搭建素质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政府统筹,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学校管理,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等。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成效
(一)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实施《安徽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到2015年,全省80%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应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基本均衡,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的总体目标。按照阶段目标,我市的岳西县、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等“三区一县”被确定为省第二批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试点县(区),目前已完成了对“三区一县”的市级复评,“三区一县”之外的县(市、区)也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工作议程,明确了实现的时间点。
(二)教育财政投入逐步增长,学校标准化建设正在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几年来,教育经费投入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施了校舍安全、中职助学金、普通高中贫困生助学金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维修、学生资助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98亿元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不仅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而且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大跨越。如大观区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并且新建、迁建、组建了一大批校舍,对全区所有的学校陈旧的校舍进行了维修加固和翻新。2009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标准化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局域网和校园网络,开通班班通、校校通。目前该区共有24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达标,达标率为85.6%,已通过了省厅、市教育局对该区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也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市级复评。
(三)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市教育局统筹城区中小学招生工作,统一规定城区划片招生范围。市政府成立义务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阳光招生”。从今年起,安庆城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停止招收择校生,实行“零择校”。二是加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各县(市)区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主任,教育、发改、财政、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委员会,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督导全覆盖。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全面监测、评价学校日常管理、教学教研、班级管理、学业成绩、德育工作。制定督导评估方案,细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将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每年坚持专项督导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督导检查中小学的规范办学行为,良好的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以制度、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推动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形式,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一是建立均衡配置教育人力资源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核定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和课程标准足额配备学科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同时,根据中小学规定课程和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二是实行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师每年按不低于 10 %的比例进行交流。从2005年开始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了“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和“上挂下联”的支教制度。目前,全市共对口支援“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160名教师。各县(市)、区也分别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形成刚性规定和长效机制。大观区规定新招聘的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6年以上方可酌情调动,迎江区实行“校长同校任职两届即交流和教师同校任教满6年可流动的交流制度。三是建立教师培训提升机制。严格按省定标准安排落实教师培训经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通过采取对教师进行奖励、选拔和疗养式培训以及建立“名教师工作室”等措施,大力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逐步实现师资配备的协调均衡,目前,全市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已达4500人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义务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教育强市、与广大市民希望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整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
一是“两个比例”虽有所增长,但水平仍然较低。我市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为5.17%,但因国民生产总值与省内发达地市相比,差距明显,所以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不高。二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尚有差距。近年来,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建项目,但在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投入较少,造成学校建设与标准化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大部分学校各种功能教室及设施配备不够齐全,尚未完全达标。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尽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区域差距仍然存在,导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较大,造成了区域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区域差距,引发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区域结构失衡,校长、教师和学生在较大范围内从欠发达地区争相流往发达地区。
(三)教育资源配置仍不能适应城区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全市学校布局调整取得阶段性成绩,但学校扩容问题以及校点布局分布不合理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发展不够均衡。一是配套学校建设不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建小区逐步增多,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但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实未能及时跟进,存在的“该建不建”、“建设不达标”、“建而不交”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此外,学校用地面积小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无论增加或置换教育用地难度都较大。二是受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均衡的影响,出现班额过大和班额不足两个“极端”。有些学校规模过大,班额数明显超过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而有的初中和小学却是规模过小,班额不足。
(四)教师数量不均、师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单纯按学生段计算教师超编。由于山区、库区等原因,全市在校生在100人以下的小学和教学点共有1058个。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偏大、缺少年轻教师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大部分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需求,但英语、信息技术、音、美、体、健康等学科专职教师较为紧缺,寄宿制学校,更是缺少管理员、保育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亟待转变与更新,教师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导致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任重道远
目前,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别,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并直接引发“择校热”。政府虽然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招生采取“就近入学原则”,但现实中择校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不惜在好学校附近购房、租房、迁移户籍等。
四、对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套、教师资源调配,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教育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推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狠抓薄弱,使弱者变强。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要加大宣传,提高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的要求确定下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前瞻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义务教育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上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大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措施,有效缩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差距,积极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议市政府定期召开由财政、人社、发改、编办、住建、规划、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会议,统筹协调各部门相关工作。二是要强化政府责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对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尽快落实安徽省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实施方案。三是加大对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缩小差距。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大幅提高重点高中向初中学校分配定向招生的名额比例,严格执行小学毕业生划片免试就近升学以及小学、初中不得分快慢班、重点班等规定,逐步降低义务教育大班容量,着力化解择校问题,促进生源均衡分布,调动各学校办学积极性。
(三)要科学布局,整合资源,优先规划和建设义务教育学校。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要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趋势和人口分布情况,统筹推进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强力推进2012年底启动的中小学新一轮布点规划的修编工作,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明确城区学校建设预留用地位置和界限,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中小学建设列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做到优先规划、优先建设。同时,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推进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现有学校布局,做到规模适度、优化组合,扩大优质学校的辐射力和引领能力。
(四)要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提高”(即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和“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市区两级教育税费征收机制,落实土地出让金10%用于教育事业的政策,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五)要健全制度,完善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根据现实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适时做好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校的教师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结构。进一步争取安徽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支持,着力改善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问题。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教师资源的调配力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提高师资均衡配置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