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专题询问是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生动实践,是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途径.自 2010年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了首次专题询问之后,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这一活动。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也于2011年3月和2012年11月先后就城区大气污染治理、保障房、还建房建设和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了4场专题询问,取得了很好的监督实效。
一、开展专题询问的主要做法
1、精选询问议题,找准监督切入点。科学地确定议题,找准专题询问切入点是保证和提高专题询问监督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每次专题询问前,我市人大常委会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社会热点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主任会议上,由主任会议组成人员提出若干个备选议题,再交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及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投票表决确定。
2、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专题询问的组织领导。4场专题询问,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都成立了高规格的专题询问领导小组。2012年11月,保障房、还建房建设和食品安全工作3场询问,成立了以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康正和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南亭、副主任方祖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由一位副秘书长和相关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组成的专题询问工作小组,保证了专题询问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3、制订实施方案,确定专题询问组织形式。实施方案明确4场专题询问均以常委会全体会议形式开展,在听取审议市政府相关工作情况报告的基础上,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同时,根据不同议题,确定不同的应询部门。在2011年3月的首次询问中,根据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际情况,在确定市环保局为应询单位外,充分考虑大气污染治理的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系统性特点,将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规划局、市招商局、市安全生产管理局、化学工业园管委会以及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徽时联特种溶剂有限公司列为应询部门和单位。在2012年11月食品安全工作询问中,确定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卫生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应询单位。
4、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渠道征集询问专题。在询问前,都要由常委会领导带领部分委员和人大代表紧紧围绕询问主题开展综合性调查,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并初步拟定出若干个有价值的询问参考题目。同时,专题询问工作小组向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寄送征求询问问题意见函,并通过市委宣传部网宣办,常委会信访处及相关部门收集网民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若干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询问参考题目,报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如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询问中,工作小组共收到市人大代表回函148份、常委会组成人员回函19份、信访件2件、网民意见9条、环保问题7个,共计167个询问问题和意见,主任会议结合调研情况,最终确定18个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询问问题。
5、充分沟通协调,确保专题询问规范有序进行。首次询问时,我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了3次通气会:2011年3月8日召开了专题询问应询单位通气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康正和、副主任开桂兰、副市长项小龙出席了会议,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积极组织实施,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应询准备工作。3月22日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对该次询问宣传报道方式及报道内容引导方面提出了要求。3月23日又召开了应询单位会议,对应询工作提出了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2012年的3场专题询问,先后7次召开专题询问通气会,有效地保证了专题询问规范有序进行。
6、召开常委会,严肃开展询问。4场专题询问,均是召开常委会,先听取并审议相关工作报告,然后进行专题询问。2012年11月29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保障房、还建房建设和食品安全工作专项报告,29日下午至30日,对三项工作进行了3场专题询问。21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共提出了30个问题,市房地产局、建委、卫生、药监等18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部到场一一进行回答。代表们踊跃提问,应询单位负责人坦诚应询,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问和答,意见和建议,碰撞和交流,监督和支持,都是民情和民声的汇聚,都是民愿和民意的表达。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汪莹纯、副市长黄杰也分别到会作了表态性发言。
7、跟踪监督,成效显著。每次专题询问会,常委会都要将审议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好,形成审议意见书,交市政府研究办理,并跟踪督办,取得了非常好的监督实效。城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专题询问结束后,形成了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一号审议意见书。审议意见书要求,市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城区臭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全市环保能力建设的突出问题,要协调配合,进一步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市政府及环保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书办理工作,严格要求企业进一步落实臭气污染治理措施,并建立了臭气治理工作定期巡查制度,安排专门人员24小时受理市民投诉;为进一步解决全市环保能力建设突出问题,充实了环境监测中心站和环境监察支队力量,添置一批先进环保监测设备,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办公室;为进一步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成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评审批领导小组,从产业规划准入上把好布局关,从区域环评上把好区域清洁生产关。安庆石化一方面加大投入改造了热电烟囱排尘排硫工艺,加强了炼油废气回收处理装置,一方面停止了向时联公司输送汽油碱渣,减少了碱渣处理环节的恶臭污染;时联公司新建了生产尾气氧化焚烧炉并已投入使用,减少了无组织臭气排放。保障房、还建房建设和食品安全3场专题询问结束后,常委会形成了3份审议意见书。2013年2月市政府报告了审议意见书办理情况。2013年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房24766套,基本建成13900套,竣工9475套。截止今年6月市区保障房开工率达100%。
二、几点思考
专题询问是近年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各地还处于探索、完善之中。笔者结合实践作如下思考:
1、完善专题询问的方式方法。从近三年全国各地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情况看,在“由谁问、由谁答”等问题上,操作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只能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问,“一府两院”及政府职能部门应答。笔者认为,只要时间允许,应邀列席常委会的一般代表和群众都可以提问,与专题询问议题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均应出面答复代表的询问。我市开展城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题询问时,将两家企业列为应询单位,让企业直接面对群众的呼声,大大增强了询问的监督效果。因此,建议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开展专项询问监督的实施办法》,对专题询问对象、内容、程序、处置等环节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真正使“专题询问”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2、加强与应询单位的协调沟通。有不少人认为,询问所提问题,不能事先告知应询单位。否则,专题询问就像人大常委会导演的一场戏。笔者认为,专题询问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监督形式,要求有问有答,有问必答。为了保证“问”得准确,“答”得到位,人大常委会应该通过召开综合协调会和情况通报会、问题分析会等形式将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提交给“一府两院”有关部门,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因为专题询问不是考应答者的口才和应答能力,而是要应询单位就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作出公开承诺。如果准备不充分,则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甚至信口开河,作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必将影响专题询问的监督效果。
3、强化对专题询问的跟踪监督。专题询问不能仅止于“问”,询问结束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结束,还要跟踪监督应询单位兑现承诺的具体措施。专题询问结束后,针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连同应询单位的答复意见,整理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书,交政府办理,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时整改,或将询问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其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地开展跟踪监督。只有将询问、梳理、交办、办理、跟踪、落实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一环紧扣一环,“专题询问”才能收到明显的实效。
4、科学合理开展专题询问。从实践情况看,专题询问一般经历确定询问议题、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开展询问、跟踪督办等环节,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时间。部分地方人大觉得费时费力,将专题询问简化为一般询问。有的地方人大看到了专题询问的监督实效,高强度开展。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专题询问不能简化,更不能废弃。同时,要慎重行使这项权力,精心组织每次专题询问,坚决保证询问效果。笔者认为,地方人大每年开展一至二次专题询问为宜。
5、明确界定专题询问的适用范围。作为询问的升级版,专题询问仍属于弹性监督。现实中如延安城管暴力执法、北京6年违建“最牛”空中别墅无人监管等一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以及某些重大事项依靠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乃至专题询问等弹性监督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地方人大常委会应果断启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方式,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辖区得到有效实施,切实维护人大常委会的权威。(陈丙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