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关工作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05-26     阅读次数: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2014年5月26日
 
主任会议:
4月8日至9日,市人大农工委调研组,在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陪同下赴岳西县、太湖县调研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岳西县五河镇气象站和太湖县气象观察站,听取了两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并召开由气象局和市、县人大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基本建立。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创新气象社会管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岳西、太湖两县都组建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局(与县气象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岳西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太湖县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气象信息服务。同时,两县还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先后制定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
2、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防御机制。岳西县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所有乡镇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各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兼任气象信息员,并成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的防御组织,建立了通知到村组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同时,把气象部门纳入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太湖县气象局与农业、电视台、水利、民政等部门签订了气象灾害防御合作协议,与农业部门联合组建了农业气象专家联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还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3、切实投入,提升监测防御能力。岳西县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地方气象事业财政投入机制,把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纳入政府预算范围,地方气象业务保障和维持费用逐年增加;近年来,县政府共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县政府安排资金10万元,利用毛尖山水库废弃的仓库改建成了包含炮库、弹药库、发射平台、值班室和休息室的标准化人影作业基地;2011年在姚河乡竹山古茶园建设烟炉一座,开展远程遥控人工增雨作业。2014年,县政府将安排24万元用于人工增雨作业;另外,通过多年努力,兴建了区域自动气象站32个,初步完成从局部到覆盖全县的监测网络。同时,积极探索气象与民政、水利、国土、农技和环保等部门的资源融合,切实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防御能力。太湖县以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建成了18个乡镇区域新型自动气象站,其中2个六要素自动站,10个四要素自动站,5个雨量站,1个土壤水分站,除大石、北中外,基本实现了乡镇气象监测全覆盖,监测网格间距在10公里左右,增强了全县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在全县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规范高效,强化防雷减灾管理。岳西县气象局与县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县气象局负责依法监督、指导本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把气象防雷审批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同时还每年组织开展加油站、炸药库、烟花爆竹仓库等易燃易爆场所的监督检查;对学校、敬老院等重点场所进行检测指导,消除隐患。太湖县气象部门通过与住建部门、安监部门协作,依法对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年检等方面进行监管。2013年,县气象局与安监局等部门联合对防雷设施年检工作开展了全面检查,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及整改通知书,有效规范了防雷监管行为,同时购置更新了防雷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精确度。
  5、常抓不懈,知识宣传深入人心。岳西、太湖两县每年“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气象部门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每年召开乡镇气象信息员会议,开展气象知识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太湖县2013年还特别邀请了省气象局专家前来授课,讲解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有关知识、启动了太湖县气象科普活动中心;2014年印制了一千份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册,分别邮寄到各村、各企业、各学校、各单位,有效增强了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意识。
一、 存在问题
1、气象事业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太湖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进展缓慢,影响了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功能的发挥。主因是资金缺口较大,迁站总经费需求在400万元左右,但到目前为止,投入仅130万元。岳西县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气象事业保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改善,但相对于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和岳西县的县情县貌而言,相对于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深化而言,投入明显不足。
2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预报预警准确率有待提高;二是气象信息尤其是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新,覆盖面不高,“最后一公里”瓶颈仍然存在;三是多部门联动的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有待提高。
3、大别山区气候状况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大别山地区属于气候的过渡区,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等气候灾害频繁,加之山高岭大,小气候明显,短时强降雨就极易导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气象部门对其气候突变状况研究还不够,不能及时、准确预测预报其天气情况,使所在县防灾减灾难度加大。
三、 建议
当前,气象工作已进入社会各级高度关注、挑战和压力剧增的时期。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1、加快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一是认真落实双重财务计划体制,建立稳定增长的财务投入机制,真正把气象基础设施、气象事业保障、气象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其能够更好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特别是太湖县要克服财政压力,尽快拔付建设资金,促其新迁建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及早建成,保障其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功能的发挥。二是加强对中小尺度气候状况的研究。各级气象部门要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并作为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预警的质量和精度。
2、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和信息传播的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方针,气象部门要主动做好政府的“防御”参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由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等多个相关部门以及各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组织网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处置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的各部门协调联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努力创新气象灾害防御最薄弱地区——乡村的预警信息传播方式,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山区的传播能力。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3、建立健全不同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我市各县(市)区地容地貌差异较大,极易发生中小尺度的极端灾害天气,灾害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指导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科学做好灾害防御、灾后恢复,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建议气象局组织专家制定不同县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规范,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关于我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2014年5月26日
 
主任会议:
4月8日至9日,市人大农工委调研组,在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陪同下赴岳西县、太湖县调研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
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岳西县温泉镇龙井水库和太湖县花凉亭灌区,听取了两地政府的相关工作汇报,并召开相关部门、部分乡镇负责人和市、县人大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二、 基本情况
一是灌区工程多兴建于上世纪后半叶。岳西县现有的66座小型灌溉水库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属于1万亩以下的小型灌区。水库蓄水后即进行渠道开挖等配套工程建设,共建设干、支渠251公里。花凉亭灌区工程1958年初建,1972年扩建,1982年开始支渠以下的续建配套,至1999年,渠系网络基本形成,同年被列为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经过努力,除部分管理设施外,相关工程项目均已完成。
二是近年来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岳西县从2010年开始,认真实施了第二批和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连续六年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新建加固拦河堰97座、修建灌溉渠道128条、加固山塘40口,新增灌溉面积8677亩,改善灌溉面积5.1万亩;县财政每年安排550万元资金用于面上农田水利建设。花凉亭灌区自1999年—2011年底已累计下达投资计划21406.9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3748万元,省配套1375万元,省以下地方配套6283.9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54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400万元,省配套1375万元,省以下配套685万元。
三是花凉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选工程基本建成。花凉亭灌区是国家大Ⅱ型灌区,自1999年至今实施了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先后共完成:(1)总干渠、干渠7座大型渡槽改建和除险加固,总长2408.5米;(2)渠首枢纽滚水坝、进水、防洪、冲砂、泄洪、龙潭湖泄洪闸加固、渠下涵等15座重要建筑物改建和加固;(3)总干渠、干渠渠道的除险加固48.85公里;(4)总干渠防汛道路36.7公里,干渠防汛公路13.7公里。累计完成工程量:土石方182.5万立方米;砌石13.08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87000立方米;(5)完成任务灌区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累计建成管理局信息中心及5个分中心,完成灌区总干渠及4条干渠进水闸13个站点的水位闸位检测。2005年在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期综合评估中评定为优秀等级,2007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灌区。
四是灌区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据统计,花凉亭灌区自1966年5月正式放水灌溉以来,已累计供水189.64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2481.67万亩,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棉花100多万担,创社会效益50多亿元。灌区的建设带动了灌区四县(太湖、望江、宿松、怀宁)农业的发展,在项目区增产、增收、节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是灌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岳西县实行政府主导、项目整合、多元投入的机制,近年来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面上农田水利建设,对民间资本投入水利、群众投工投劳办水利实行“以奖代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农田灌溉配水设施和农田耕种、灌溉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建“江淮杯”和全市农建“皖江杯”三等奖。
二、存在问题
1、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岳西县现有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国家投入资金少,多数为土法上马的边设计、边施工、边使用的“三边”工程。由于受当时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制约,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合理施工,工程质量差,输水渠道不完善,多数是土渠,有的甚至没有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半拉子”工程,建成之初就难以发挥效益。
2、投资单一,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但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完全到位。国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扶持力度大,但对小型灌区配套建设投入小。如去年省政府实施的“5588”小水库等“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省财政按有效灌溉面积即平均每亩给予100元补助,缺口很大。以东方红水库灌区为例,按灌溉面积1万亩计算,灌区改造仅能争取省财政资金100万元,但工程总投资达4263万元资金。另外,农业投入范围较窄,投入产出效益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水利投入回报期长,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灌溉渠道不配套,农业灌溉水费征收难,水利工程难以按成本核算进行管理。基于以上情况,比照发达地区的水利工程融资体制暂难实行。
3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责、权、利不明,建、管、用脱离的现象,农户与已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取消“两工”即积累工和义务工后,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严重缺位,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名义上为集体所有,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主体,与土地承包和村、组道路建设相比,农民没有更高的积极性,加之用水需求不大,没有管理经费,致使灌区配套设施管理不到位。 
4、花凉亭灌区虎形潭渡槽存有安全隐患。花凉亭灌区虎形潭渡槽是由分两期实施的二渡槽组成,左槽建于1962年,右槽建于1971年。左槽出口曾于2011年12月12日发生溃口险情,于2012年修复,2012年11月6日又发现有严重漏水,裂缝漏水长达10米,呈瀑布状,渡槽底部拱顶有两支矩型横梁端头混凝土大块脱落,2013年灌溉前对漏水裂缝进行了临时性处理,以勉强维持2013年灌溉通水。今年如险情继续发展,将对灌溉供水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5、花凉亭灌区管理单位经费紧张。花凉亭灌区由于受益四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或经济不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灌区管理单位供给实行的是低标准定补或补助,没有考虑国家政策变动因素,多年维持不变,现有在职职工128人,离退休人员57人,市财政从2002年起每年只定额补助159.34万元,造成管理单位职工工资、基本运行经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严重短缺,难以开展有效的管理,管理单位缺乏自我维持的能力。
三、建议
1加大对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投入力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小型水利工程是农业的毛细血管,建设好、维护好小型水利工程,事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各级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是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行政区5年规划与年度实施方案。二是整合相关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把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结合市场化方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促进其发挥长久效益。
2、尽快启动花凉亭灌区虎形潭渡槽拆建工程。花凉亭灌区是安庆市农业、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安庆农业水利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它。鉴于该灌区虎形潭渡槽存有安全隐患,建议市政府尽快与省水利厅衔接,尽可能快些启动该项目拆建工作,使花凉亭灌区充分发挥效益。
3、进一步推进农水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落实管护的主体和责任。通过明确资产产权和使用权归属,引入竞争机制,加大财政补贴撬动村集体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小农水工程建设和管护,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实体。同时,建议政府努力探索大型灌区水费征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花凉亭灌区管理局实行收支两条线,在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界定中足额落实灌区管理局人员经费和工程维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