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安庆市气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气象局的指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立。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推进组织体系建设
秉承“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方针,广泛推动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争取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规划。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和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气象灾害管理有归口的要求各县局成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局,推进乡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进一步强化气象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二、 优化服务方式
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一种,只有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是气象服务重要部分,为此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服务方式。
针对灾害性天气应急工作加强与市政府应急办的沟通联系,建立高清视频会商渠道,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及时与应急办联系,并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及时开展部门间应急会商,由市政府应急办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及时开展应急工作。
加强气象灾害特别是由灾害性天气引起的次生灾害防御,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中,加强与国土资源局合作,共同开发《安庆市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制作安庆市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预报产品;加强与水利部门合作共同做好中小河流、大江大河防洪工作,成立联合研判小组,加强河道附近监测设备建设,及时掌握河道附近及上游雨量信息,为河道水位预报预警提供依据;加强与环保部门会商机制建设,共同应对雾霾天气防治及环境事件;与农委本着“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三农”的原则,确定建立为农服务联合研判和防控机制。
三、 完善服务手段
针对农业生产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县为单位的由种养殖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等组成的“直通式”服务对象信息库(全市范围内3485余人纳入信息库服务范围),每天发送天气预报信息,不定期发送农业气象专题服务信息;常年开展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暴雨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建立信息库,将交通、地质灾害点、农业、城建等部门相关人员建成信息库,在每次暴雨来临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完善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乡镇信息员的作用,努力解决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建设预警大喇叭,通过大喇叭及时发布预警;在乡镇人流密集地区建设预警信息发布显示屏,以便最大限度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最广大的群众。
四、 取得较好效益
近几年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 2010年7月8日暴雨袭击太湖县,太湖县城关乡信息员李周林坚守自己的岗位,成功将预警信息传递至区域内各家各户,避免八户22人的群伤群亡事故发生。据乡镇综合信息员李周林回忆,他的手机在8日5时25分接收到太湖县气象局发布的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随后的5时43分、6时01分又连续收到暴雨蓝色、橙色预警信号。他听到窗外急促的雨声,不敢懈怠,通过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向各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各村民小组兼职气象信息传播员、乡直各单位负责人发布预警信息,并及时组织地质灾害点住户及时撤离,有效避免群伤群亡事件发生。
五、 存在的不足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面广,气象服务及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不断去破解。第一、由于我市辖区内山区、丘陵、湖泊、江河均有分布,气象灾害种类多,突发性、局地性较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和人民需求还有差距;第二、预警信息发布的广泛性与及时性还有待加强;第三、应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六、 下一步设想和建议
1.继续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按照局市合作协议要求,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针不动摇,完善规范性文件,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政府建设规划,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在每年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财政投入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正常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对气象工作的关注程度。
2、继续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气象灾害防御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应加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增加标准化人影作业基地、购买火箭发射架、储备足够的人影火箭弹。市级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建设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天气监测中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总队,分别负责指挥管理、天气监测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县(市)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支队。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资金纳入政府部门财政预算范围,以便更好的规划、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加强防雷规范化管理,强化依法行政。各基层政府要在雷电易发地区建设防雷设施,努力实现雷电灾害无人员伤亡。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气象次生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3、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结合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平台要协调多个专业部门和市政府应急中心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合理有序。通过对各职能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以应急办为中枢,面向各职能部门提供统一服务、综合应急的指挥系统,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体系,全面履行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职责,实现预警效果效益最大化。请市人大关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作。
4、继续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是有效降低灾害危险性的手段,要解决预警覆盖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投入,在地质灾害点和重要地区增加预警大喇叭、显示屏;加强乡镇综合信息站的管理工作,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以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