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履职工作 > 监督工作 >
监督工作

关于我市市属高校办学建设与发展情况的汇报

发布时间:2014-06-04     阅读次数:

  

  

      近年来,我市地方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式发展。目前拥有直属高校4所,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居第一,办学成绩更是逐年提高。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是各校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我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基础良好。受市政府委托,现择要汇报如下:

一、四所高校建设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直属高校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和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高校近年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教学和管理发生了根本的改观。4校总占地面积202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24494平米;开办系部24个,开设专业90个;拥有教职工总数1132人,其中在编871人,非在编26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73人。2013年底在校生总数23200余人(其中职院在校生9300余人,医专7700余人,师专5200余人,戏院1000余人)(详见附表),形成相当的办学规模。

1、办学成果非常丰硕。

一是教科研成绩显著。四校拥有国家实用型专利近20项,争取和承担的国家级、省级教科研各类课题项目24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50多篇,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130余部(本)。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多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黄梅戏学院师生指导、表演的剧目及其他教学成果、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30余项。

二是大量向社会培养输送合格有用人才,积极提供智力服务。近年来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升,就业率均在95%以上。据统计,2013年四所高校共培养输送毕业生6211人,就业率达98%以上,有效缓解了各企事业单位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各校充分发挥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优势,提供智力服务,助力地方社会发展。如师专近年完成全市小学、幼儿园教师、保育员等各类培训10000余人次;医专坚持面向本地,服务大局。与宜秀区政府签订的《校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进入实施阶段。与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中心签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作协议,为安庆全市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三是社会合作成效显著。各校积极开展校企(事)合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院先后与安庆石化等1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国家级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1家省级开发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有80余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建“校中厂”4个,与本地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室3个,年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待学生实习5600多人次,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2400多人;与本地企业校企合作办班7个,引校入企,建“厂中校”2个;年度为地方培训、鉴定技能人才6000多人次。年度安排20多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办公司2个。

医专积极与安庆天禾药业等4家医药企业开展奖学助教、产品研发、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等形式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与安庆市中医医院等市区四所医院签订附属医院协议,拥有淮北矿业集团总医院等5家教学医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与安庆卫生信息与医学继续教育考试中心开展合作,进行医学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另有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14家实习见习基地。

戏院已和望江、太湖、桐城、宿松等地专业黄梅戏剧团及再芬剧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培养黄梅戏表演等专业人才160余名。市及市属各县黄梅戏剧团是该院学生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一半以上在各剧团就业。

师专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80余所(家)幼儿园、小学、企业签署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另外,“校中有企”的模式也实现突破,已有一家私营企业进驻学校,为学生适时提供实训。同时,教师队伍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挂职,为提高学校学生的从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2、办学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管理队伍增强,管理水平提高。四校共有行政管理人员230余人(含兼职),2013年以来,四校增配副厅级党政主要负责人4人,增配正县级班子成员 6人。中层以上干部155人,其中党员干部131人,占84.5%;行政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8人,占43.9%

各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为依归,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方针,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依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领全局,支持校长独立自主的开展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坚持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大力改善教职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各校还依法通过争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采取校内勤工俭学、减免学费等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评选和发放国家、省级各类奖助学金,同时设立各种形式的校级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各校依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避免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是师资队伍阵营壮大,教学实力增强。在编在岗教职工总数871人,其中专任教师761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职称的有1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7%,挑大梁的骨干教师进一步增加。同时,各校创新用人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外聘兼职教师261人,其中高级专家61名。

三是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高级专门技能型人才不断涌现。各校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具有“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资格技能证书)的高级专门技能型人才。如,

职院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不断提高。近两年来,他们在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团体及个人获奖57项。师专学生在 “专升本”、“对口考”、“教师考编”、“特岗教师招聘”等各类考试中表现良好。如学校2013届有317人被录取,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2013年,该校学生在国家、省级专业技能和学科竞赛中,均有出色表现。医专护理专业2012届、2013届毕业生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分别为99.65%99.85%,显示了较高的专业素质。戏院近年来已有20名在校生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在国家、省级黄梅戏大赛中,学院获奖者均占获奖总数大半以上。历届央视“寻找七仙女”大赛获“七仙女”称号的选手大多来自该院。2013年央视春晚,该院96级杂技专业毕业生张权、赵丽表演的节目《冰与火》征服了全国观众。

3、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各校以改革创新精神,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主要做法:一是成立由校内老师和企业、行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和课程建设;二是吸纳校外专家意见,修订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岗位需要;三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特色教材,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四是扩大对外交流,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如职院先后与德国、挪威、印度、韩国等加强合作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班级达到5个,还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五是通过争取并实施国家、省级相关项目,促进专业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四校获央财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及省级特色、示范专业18个。央财支持及省级项目性实训基地(中心、实验区)12个。

我市地方高校取得的突出办学成绩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的结果。特别是新一届市委政府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促进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大力推进我市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20138月,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市委第67次常委会研究了全市高等教育工作,明确了各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的绩效要求,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各高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一是优先满足高等教育学校发展对人才的要求。2013年给各高校调剂41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公开招录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特许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高等教育学校对特急缺人才的需要。二是履行举办者职责,积极化解各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在市本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决定为各高校化解债务51431.65万元。并承诺根据发展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三是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提升办学层次。将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上划,由以桐城市管理为主改为以安庆市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为该校另择了校址,按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的要求进行高水准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 2015年年底前可望完成一期工程。市政府分管市长多次深入桐城市和师专,现场解决工程建设的问题。四是加强对四所高校的统一领导。市委还专门设立了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对四所高校直接实施领导。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各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各高校的科学发展。市高教工委书记由市委副书记兼任、设专职副书记和副书记各一名,委员由各高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人社局负责人担任。五是积极推进高校空调安装工作。市政府分管市长、分管秘书长先后两次组织多家部门和市供电公司协调、推进我市高校空调安装工作。高教办也积极帮助市区三校与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对接相关立项和规划报批事宜。

二、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各高校发展态势良好,但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如下:

1、缺决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瓶颈”资金。一是缺还债、运转资金。20136月经审计部门认定的各高校基本建设债务为51431.65万元,其中,职院17748万元,医专21433.7万元,戏院6279万元,桐师5966.95万元;黄梅戏学院每年维持正常运转需要1700万元(除工资、保险),而学费及省专项收入只有500多万元,每年缺口约1100多万元;二是缺发展启动资金。其一为硬件达标建设经费。职院2014年要接受省级示范职业院校验收,亟须建设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和培训大楼;戏院2014年要接受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亟须建设图书馆、录音棚和安装校内视频监控设施。医专根据完善校园功能的需要,要新建教学楼、室内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药用植物园等。其二为空调安装经费。2014年,四所高校实施省政府部署的“空调进高校”工程,据测算,校内线路改造电力扩容及空调购置总费用为5333.44万元。

2、缺决定学校发展水平的基础性人才。 一是缺基本教学人才。职院拥有近万名在校生,而在编教职工仅304人,生师比严重超标,工科教师极度紧缺。医专现有专任教师170人,按5000人规模核算(生师比为161),学校专任教师数应为312人,缺口较大。师专目前在校学生5227人,按照教育部生师比181规定,专任教师仍有较大缺口。二是缺学科骨干和专业领军人才。由于四所高校均由中职中专发展而来,这个问题在四校均表现突出。受区域、经济待遇诸因素影响,高层人才难引进,留不住人的现象较为严重。职院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是该院的核心“主打”专业,仅有专业教师31名,且多为年轻教师,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紧缺,急需引进。医专目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均不合理,尤其缺乏高端领军人才。戏院由于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和专业局限性,再加上近几年专业教师大量退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严重缺乏,仅黄梅戏表演专业按规定师生比缺教师20人。

3、缺保障高校自主办学的激励机制。主要是由于当前高校同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高校缺乏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能力和积极性;安庆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投入不稳定;目前,高校由于实力不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利用市场和社会资源办学的“红利”不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遵循高职高专学校办学特点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充分发掘并利用安庆发展高等教育的特有资源优势,要求并支持各高校走由规模外延式扩张向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道路,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宏观统筹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培养输送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多元服务。

1、把发展我市高等教育事业摆到战略地位。按照省政府要求,市政府加大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力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安庆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科教兴市的战略要求,优化高校发展的环境,依法规范高校发展的投入,加大解决各高校实际问题的力度。坚持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实施以“成才率”和“就业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鼓励各市属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积极主动争取并利用好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办好“特色高校”。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分轻重缓急逐步解决各校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争取2014年至少为高校化解一半以上已认定债务;解决黄梅戏学院正常运转所需缺口资金;解决市区三所高校空调安装启动经费。统筹解决市区三所高校公租房工程建设遗留问题(市区三所高校公租房建设资金缺口为15240.64万元,其中职院5327.3万元,医专7144万元,戏院2769.34万元。目前部分学校该项工程已停工一年多)。

3、切实保障有关高校顺利通过省级评估。今年,我市安庆

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在准备迎接省级相关评估的各项工作,争取顺利通过评估。这些学校近几年在硬软件建设方面虽然进步很大,但总体上与国家标准和上级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要根据评估工作项目和时间的需要,落实好相关资金。

4、推动高校实现依法依规自主管理,建立与市场导向相适应的办学机制,拓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路径。要鼓励支持各高校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灵活的办学机制,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等,让各高校面向市场和社会组织办学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扩大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打造充满活力、深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