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履职工作 > 监督工作 >
监督工作

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发布时间:2014-06-27     阅读次数:
市农委主任 程春生
(2014年6月24日)
 
各位主任、秘书长: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过近20年时间的持续推进,实现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三快”:一是龙头企业发展快,去年省级龙头企业数量跃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07家、市级龙头企业521家;二是农产品加工值增长快,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达915亿元,居全省第二,连续六年增幅接近或超过20%;三是品牌建设进展快,目前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件、安徽省著名商标57件、“中国名牌”产品4个、“安徽名牌产品”21个,3个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凸显”:一是综合效应凸显,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4个,数量并列全省第一;全市参与农业产业化农户100余万户,户均年增收3400多元;去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213.9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748元,连续四年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二是工作绩效凸显,最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去年在省政府对各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绩效考核中,我市与合肥、宿州市并列第一。
二、主要做法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要务一是引导做大做强。各级农业及相关部门及时提供针对性强的经济技术服务,先后组织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和外出考察,引导帮助龙头企业增强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意识和能力。精心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参加大型展示展销会,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大中城市市场,扩大影响力。二是积极招大引强。去年全市重点引进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16个,实际到资7.79亿元。浙江海亮集团与市政府签订了海亮有机农业安庆基地项目框架性协议,总概算投资额达30亿元,其中枞阳媒鸭项目已进入环评阶段。中国供销集团拟投资15亿元建设的农产品大市场项目目前正在推进前期工作。三是支持科技创新。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安农大正在为安庆农业“五个百万基地”建设编制专项规划。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宇顺种业开发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棉花专家喻树迅以及省农科院棉科所合作,成立了全市农业领域首家院士工作站。
(二)完善创新经营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耕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90多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经营耕地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超过9000户,千亩以上156户,万亩以上5户,面积最大的桐城新天地农资公司,规模经营耕地3.2万亩;全市水稻规模种植大户先后有20多人(次)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了市县农业专家、技术骨干结对联系种养大户制度。在全省地市率先出台《安庆市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注册试行办法》,去年共认定家庭农场1072个。出台《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为社员提供短期借款服务。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去年全市共实施农业部水稻、油菜、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81处,面积82万亩。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示范小区1家,省级 3 家,市级20家。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1家
(三)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就是竞争力。一是开展“三品”认证。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70家,产品236个;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38家,产品116个;获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1家,产品117个,“三品”认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创立名牌名品。目前全市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已达4200余件,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件,安徽省著名商标57件。三项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五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联河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1个农产品被评为“安徽名牌产品”,龙头企业“鸿润”、“霞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三是强化品牌营销。在省城成功举办了两届安庆名优农产品(合肥)年货展销会,一批优秀企业和名优特色农产品成功进军大中城市市场。去年市财政安排农展会经费及企业广告宣传奖补资金400万元。目前,全市有60多家100多个产品打进了省内外大中型超市,河蟹、茶叶、大米等农产品在北京和长三角各大中城市设有直销窗口,“皖江”牌大闸蟹等系列水产品远销港澳台地区。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去年,市政府出台《安庆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市财政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特色板块等现代农业建设,资金规模每年5000万元,要求县(市)、区财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市、县两级奖补资金总额达1.2亿元。各县(市)区也制定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措施,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资金普遍增加。二是协调金融加大支持力度。市农委和市农行合作,在全省首推针对合作社农户社员整体授信、“统贷直放”的金融服务模式,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去年全市47家合作社获得总额1.5亿元的授信贷款。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贷款融资难。由于财力等原因,市县政府的一些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支持效果不明显。且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很多企业因缺少有效资产抵押,导致项目搁浅,错失发展良机。
二是用地申请难。受现行财政体制约束,地方政府对税收少、财政贡献率低的农业企业扶持热情不高,用地申请难度较大,特别是大宗农产品仓储、晒场建设用地申请尤为困难。
三是留人用工难。由于地方和企业的软环境及硬设施不到位,留不住人才,导致企业高科技人才严重缺失。出现招工难、用工成本急剧提高的现象,对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十分不利。
四是市场开拓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足、配送能力低,农超对接不到位、专卖店(店中店)成本大、商超进入门槛高,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
五是资源整合难。龙头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资源整合难,产业集中度低。工作手段和支持资金分散,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统筹整合的职能弱。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全市各地和各级农业部门将以实施农业产业化“5211”工程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坐标,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实施“一项工程”。按照“项目化推进、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要求,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5211”工程,计划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打造 “五个百万”基地;重点扶持安徽鸿润集团等十大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岳西翠兰”等十大农产品品牌;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推进安庆农产品大市场规划建设。
(二)着力“两个引进”。一是着力引进资本。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跟踪中国供销总社农产品批发市场招商项目,力争尽快在我市建设安庆市农产品大市场。进一步推进浙江海亮集团有机农业安庆基地项目。着力引进联想、中粮、新希望、光明乳业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实现在“招大商、引强企”上的突破。二是着力引进智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在“五个百万”基地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安庆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进我市与安农大拓展市校合作。积极引进以色列、日本、台湾设施农业技术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
(三)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计划新认定家庭农场1000家,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开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试点,着手组建茶叶、禽业两家市级联合社。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二是着力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稳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今年耕地规模经营比例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现有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推广“统贷直放”和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农业保险力度,结合安庆实际,以水产养殖业为突破口,探索创新农业保险新模式。
(四)抓好“四大营销”。重点抓好品牌产品、特色产业、展示展销以及电子商务等“四大营销”活动,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对龙头企业在省内高速公路立广告牌、在央视和安徽卫视做广告以及产品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称号的,给予奖励。积极筹划在上海、合肥和本市,分别举办一次安庆绿色有机农产品交易会,开展专场推介。鼓励市场主体在电子平台“落户”,加快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水平。
(五)发展“五大加工”。一是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安徽联河米业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推进优质大米加工扩产、稻米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休闲食品和传统特色食品开发;以安徽中盛粮油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推进食用油加工,开发亚油酸等深加工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畜禽加工。以桐城雨润肉类加工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推进生猪屠宰与猪肉加工、肉鸡屠宰加工、蛋品系列加工以及羽绒被服加工。三是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以安庆正源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推进虾仁、翘嘴、胖头鱼及芡实等水产品加工。四是大力发展茶叶加工。以岳西良奇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推进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和红茶、出口茶加工。五是大力发展其他加工。以安徽天馨工艺制品集团公司、安徽天鹅科技实业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推进工艺制品等其他加工。力争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突破1000亿元。